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犀利的进攻和沉稳的防守,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银牌,赛后,这位戴着护面时眼神锐利、脱下头盔后笑容腼腆的少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每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
佩剑比赛节奏极快,攻防转换在电光火石间完成,站在剑道上,选手与对手相隔仅四米,却能感受到跨越千山万水的孤独,没有教练的即时指导,没有队友的掩护配合,只有手中长剑与对面敌手。
“我刚开始练击剑时,最害怕的就是独自上场的感觉,”姜鑫瑞回忆道,“特别是比分落后时,会特别想回头看教练,但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击剑最吸引我的地方——它逼着你独立思考,瞬间决策。”
决赛中,姜鑫瑞一度落后4分,现场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压力,但他没有慌乱,而是调整呼吸,连续做出三个精准的防守还击,瞬间扭转局势。“在那种情况下,你只能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人能帮你做决定。”姜鑫瑞说。
姜鑫瑞的教练李建国告诉记者,三年前刚接触击剑时,姜鑫瑞是个连自我介绍都会脸红的孩子。“击剑改变了他,这项运动要求选手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在失败中迅速调整,这些品质逐渐渗透到他的性格中。”
姜鑫瑞的母亲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学校里开展小组活动,儿子总是躲在后面不敢表达意见,他不仅能够带领小组讨论,还能在观点不同时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于他知道自己能够面对挑战并找到解决方法。”
优秀成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每周6天,每天3小时,这是姜鑫瑞雷打不动的训练计划,文化学习之余,他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击剑训练中。
“很多人只看到我们在赛场上的精彩瞬间,却不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姜鑫瑞一边擦拭剑条一边说,“每个动作都要重复成千上万次,直到成为肌肉记忆,实战训练时,我们经常要连续面对不同风格的对手,模拟比赛中的各种情况。”
李教练补充道:“鑫瑞最可贵的是他的思考能力,每次训练后,他都会认真记录技术要点和心得体会,他明白,击剑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智慧的对决。”
姜鑫瑞的击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的一次重要比赛中,他因求胜心切导致动作变形,首轮即遭淘汰。
“那是我最难过的一天,”姜鑫瑞坦言,“但我现在感谢那次失败,它教会我,击剑如人生,有时候你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仍然可能失败,重要的是如何站起来继续前进。”
这次经历后,姜鑫瑞在心理教练的帮助下加强了抗压训练,他学会了在比赛中不过分关注比分,而是专注于每一剑的质量。“我现在把每场比赛都当作学习机会,胜不骄败不馁。”
“场上只能靠自己”——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击剑运动独有的单人对抗特性,迫使选手早早学会独立应对压力与挑战。
“在学校小组项目中,我经常担任组织者;在生活中,我遇到问题首先会自己想解决办法。”姜鑫瑞说,“这些能力都源于击剑教给我的——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道:“击剑这类个人项目能够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意识,当他们意识到比赛结果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表现时,就会产生一种健康的自我依赖感,这种感觉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性循环。”
谈及未来,姜鑫瑞眼神坚定:“我的梦想是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我知道这条路很长,需要一步步走,现在的任务是打好基础,享受每一场比赛。”
姜鑫瑞将备战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面对更强的对手和更大的舞台,他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淡定:“我会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准备好每一场比赛,珍惜剑道上的每一分钟。”
李教练对弟子充满信心:“鑫瑞的最大优势不是技术,而是他的心态,他真正理解了击剑的精髓——与自己较量,只要保持这种态度,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姜鑫瑞代表了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特点:技术全面、心理成熟、善于思考,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训练的“比赛机器”,而是主动钻研、真正理解并热爱自己项目的“智能型选手”。
体育教育专家王教授指出:“我们高兴地看到,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特质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运动生涯,更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击剑场上,姜鑫瑞是孤独的舞者;人生路上,他已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把银光闪闪的佩剑,不仅是一件体育器械,更成为他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媒介,每一次出击,都是与自己的对话;每一个防守,都是对困难的回应。
这项古老的运动正在中国焕发新的生机,而像姜鑫瑞这样的少年,正用手中的剑,划出自己的未来之路,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自信,源于知道只能依靠自己时,依然敢于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