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2025-09-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拿着一柄细长的剑袋,这位青年就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从法国顶级击剑俱乐部的明星选手到常春藤盟校的普通学生,他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巴黎的辉煌岁月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他,最初接触这项运动纯属偶然。"小学时学校有击剑兴趣班,我觉得那柄剑很酷,就报了名。"没想到这个随意的决定,开启了他与击剑十余年的不解之缘。

十五岁那年,费若秋随父母移居法国巴黎,在这个击剑运动高度发达的国家,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掘,仅仅训练两年后,他就入选了巴黎竞技俱乐部青年队,并在全法青年锦标赛中获得花剑个人亚军。

"在法国的训练非常系统化,每天至少四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周末还要参加比赛。"费若秋回忆道,"那段时间很辛苦,但进步也非常明显。"

2021年,十九岁的费若秋在国际剑联青年大奖赛上一举夺冠,成为首位获得该赛事冠军的亚裔选手,法国媒体称他为"东方剑客",预测他将在成年组比赛中创造更多奇迹。

意外的转折

就在体育生涯蒸蒸日上之时,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暂停职业训练,申请美国大学。

"许多人认为我疯了,包括我的教练和队友。"费若秋坦言,"当时我已经入选法国国家集训队,很有机会代表法国参加国际比赛,但我问自己:除了击剑,我还有什么?"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伤病,2022年初,费若秋在训练中膝盖严重受伤,被迫休息三个月。"那段时间我不能训练,突然发现自己无所事事,队友们来看我,聊的都是比赛和训练,而我却开始阅读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书籍。"

费若秋的父亲是文学教授,母亲是建筑师,家中藏书丰富,养病期间,他重拾了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对哲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开始思考体育之外的世界,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全面的教育,击剑是我热爱的事业,但不应该是我生命的全部。"

艰难的申请之路

决定申请大学后,费若秋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长期专注于体育训练,他的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美国名校的要求。

"我当时法语流利,中文是母语,但英语只有高中水平。"费若秋笑着说,"第一次托福模拟考试只得了72分,而哥大要求至少100分。"

为此,他聘请了语言辅导老师,每天在训练之余抽出三小时学习英语,那段时间,他的生活被训练和学习填满,几乎没有休闲时间。

"最困难的是保持两方面都要优秀,我不能因为学习而放松训练,因为比赛成绩也是申请的重要部分;同时又要拼命提高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八个月的刻苦学习,费若秋的托福成绩达到了103分,SAT也取得了1450分的良好成绩,加上他在击剑领域的杰出表现,最终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主修政治科学专业。

象牙塔中的挑战

进入哥大后,费若秋面临着新的适应问题。

"第一学期是最困难的。"他回忆道,"课程难度大,阅读量惊人,我常常要查字典才能完成作业,同时还要保持训练,参加 NCAA 的比赛。"

NCAA(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是美国大学体育的最高级别赛事,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哥大击剑队的主力队员,费若秋需要每周训练20小时,同时还要完成繁重的学业。

"时间管理是关键,我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精确到每分钟该做什么,同学们开玩笑说我的日程表像军事计划一样精确。"

尽管如此,平衡学业和体育仍然充满挑战,2023年11月,正值期中考试周,费若秋同时还要准备一场重要的分区赛。"那周我每天只睡4小时,考完试就直奔机场去参加比赛,在飞机上还在复习笔记。"

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虽然辛苦,却也让费若秋收获了更多。"击剑训练实际上帮助了我学习,这项运动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瞬间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在考试和写论文时同样重要。"

东西方教育的融合体验

对比法国和美国的训练体系,费若秋有独到见解:"法国训练更注重技术细节,追求完美;美国则更强调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在NCAA,个人成绩固然重要,但团队胜利才是最终目标。"

学术方面,哥大的教育方式也给他带来了全新体验。"这里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挑战权威,最初我很不习惯在课堂上直接质疑教授的观点,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思辨能力非常重要。"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费若秋特别提到了一门对他影响深远的课程——"体育与社会正义",这门课探讨体育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问题,从性别平等到种族正义,从商业主义到爱国主义。

"这门课让我重新思考体育的意义,以前我只关注如何赢得比赛,现在我开始思考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未来的规划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并未放弃击剑,他代表哥大参加了多项NCAA比赛,并帮助团队取得了历史性好成绩,他还在2024年夏天回国参加了全国击剑锦标赛,获得了个人第二名的佳绩。

关于未来,费若秋有着多元的规划。"我可能会尝试参加下一届奥运会,但不会仅限于运动员的身份,我希望能结合体育和公共政策,或许会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或者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

他特别关注中西体育交流的话题:"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年轻运动员,他们需要更多国际视野;西方体育界也需要更好地理解东方体育哲学,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桥梁。"

费若秋最近正在筹备一个非营利项目,旨在帮助年轻运动员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特别是为那些希望兼顾体育和学业的运动员提供指导。

"很多年轻选手面临和我曾经同样的困惑——体育还是学业?其实不一定非要二选一,现代体育需要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运动员,他们能更好地代表体育精神,并在退役后继续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在哥大的图书馆里,费若秋拿出自己的训练笔记和学习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天的安排,在某一页的角落,他写着一句自勉的话:"剑锋指向赛场,心志朝向星空。"

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年轻剑客的最佳写照:脚踏实地在赛场上拼搏,同时不忘仰望星空,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在哥伦比亚大学这片知识的沃土上,费若秋正在用手中的剑和自己的智慧,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生道路。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从巴黎到纽约,从赛场到课堂,费若秋的旅程证明了现代运动员可以拥有多元身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选择和平衡的现代寓言。

在采访结束时,费若秋拿起剑袋,准备前往训练场,夕阳透过哥大古典建筑的拱窗,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那影子既像一名执着求学的学子,又像一位即将出征的剑客——这正是费若秋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两个世界之间自如切换,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完美平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