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国际雪车与钢架雪车世锦赛上,中国钢架雪车队以突破性的表现惊艳世界,选手李明哲以0.03秒的微弱优势力压德国名将,夺得男子组冠军;女子组小将张雨菲同样斩获银牌,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世锦赛上的最佳战绩,这一夜,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焰在阿尔卑斯山的赛场上熊熊燃烧。
突破:从追赶到领跑
钢架雪车被誉为“冰上F1”,是一项极速与勇气交织的运动,运动员需头朝前俯卧在钢制雪车上,以超过13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蜿蜒的冰道中滑行,胜负往往取决于毫秒之差,过去,这一领域长期由欧洲强国垄断,中国队的崛起堪称“逆袭的教科书”。

本届世锦赛的赛道位于瑞士圣莫里茨,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冰道曾见证无数传奇,决赛日中,李明哲在第三滑后仍落后卫冕冠军、德国选手汉斯·施密特0.12秒,最后一滑前,他闭目凝神,脑海中反复回放教练团队通过AI技术分析的赛道数据,起跑、加速、压弯——他的动作如精密仪器般流畅,最终以1.2秒的滑行总成绩实现反超,冲过终点线时,李明哲用力拍打冰面,怒吼声响彻赛场:“我们证明了,中国速度不可阻挡!”
女子组比赛中,21岁的张雨菲以稳定发挥拿下银牌,她的滑行姿态被国际雪车联合会评价为“教科书级别的重心控制”,而她在弯道中的果断超越,更被现场解说称为“东方力量的完美诠释”。
根基:科技赋能与极限苦练
辉煌背后,是中国钢架雪车队长达数年的蛰伏与蜕变,自2018年平昌冬奥会实现参赛“零的突破”后,队伍便开启了“科技+苦练”的双轨模式。
位于河北涞源的训练基地中,有一条按国际标准打造的模拟冰道,每天清晨5点,队员们便开始进行起跑训练,钢架雪车的起跑阶段需在50米内将重达50公斤的雪车推至极限速度,这对爆发力要求极高,为了提升0.1秒的起跑时间,队员们需每日重复推车练习上百次,手部的老茧磨破又愈合,成了他们的“勋章”。
科技支撑同样关键,团队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开发了“三维动态捕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运动员的俯仰角、离心力等数据,生物力学专家王教授透露:“我们甚至分析了选手在过弯时睫毛震颤对风阻的影响。”针对阿尔卑斯山赛道的低氧环境,队伍早在半年前便进驻西藏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结合低氧舱模拟,将运动员的血氧耐受值提升了8%。
灵魂:钢铁意志的传承
“钢架雪车没有‘舒适区’,每一次滑行都是与死神的擦肩。”教练陈冬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至今记得2023年世锦赛的失利:因一个弯道的微小失误,中国队以0.08秒之差无缘领奖台,当晚,全队围坐在冰场旁,将失误视频反复播放至凌晨,李明哲说:“那一刻我们明白了,成功需要百分之百的精确,而失败只需百分之一的松懈。”
老将的坚守与新星的成长交织成队伍的韧性,29岁的李明哲曾因腰椎骨折一度考虑退役,但他在康复期间坚持用VR设备进行赛道模拟,复出后甚至突破了个人最好成绩,张雨菲则从短跨项目转项而来,初入队时因不适应俯卧姿势多次呕吐,却硬是靠着“多练一次就是胜利”的信念挺过瓶颈期。
冰雪新篇的开启
此次世锦赛的战绩,标志着中国钢架雪车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马库斯·沃尔特表示:“中国队的进步令人惊叹,他们重新定义了这项运动的竞争格局。”
随着米兰冬奥周期的开启,队伍已着手备战新一轮挑战,据透露,国内首条360度回旋赛道将于2026年建成,届时运动员无需远赴海外即可进行高难度训练,青少年培养计划正全面铺开,全国选拔赛中,14岁小将刘子轩以接近青年世界纪录的成绩引发关注。

圣莫里茨的夜空下,五星红旗在冰面上投下鲜红的倒影,李明哲将金牌轻轻贴在胸前,对镜头说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冰雪人会用更多奇迹,证明极限之上仍有高峰。”
(完)